查看原文
其他

海来乌前︱坚守小凉山,情系彝家娃

2017-08-09 市教育局宣 乐山教育


     

海来乌前

峨边彝族自治县勒乌乡中心小学 

  他是名党员,扎根彝区19年,奉献青春育桃李。


  他是名老师,坚守深山19年,用爱托起学子梦。


  他是名父亲,宽厚坚实的肩膀,是留守儿童最温暖的依靠。


  他叫海来乌前,男,彝族,中共党员,高级教师,峨边彝族自治县勒乌乡中心小学校长,峨边彝族自治县第七次党代会代表,峨边彝族自治县第九届政协委员。






扎根深山,把教书当成了终生事业


  1998年,海来乌前从犍为师范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峨边勒乌乡中心小学任教。勒乌乡地处边远彝区,因交通闭塞、气候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长期师资奇缺,生源匮乏。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新老教师换了一波又一波,海来乌前却狠不下心离开这片热土和一双双期盼的双眼,机会来了又走了,他毫不犹豫地一再放弃调动。五年成长、十年成才,2008年11月,海来乌前因出色的管理能力和突出的教育教学成绩,被任命为勒乌乡中心校校长职务。从那一刻起,他的肩上便多了一份光荣和责任,心里便多了一份承诺。为了这份承诺和责任,他深居彝区山区19载。斗转星移19个春秋,他从不退缩,不言放弃,默默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奋工作,爱岗敬业,做好表率,创先争优,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为鲜红的党旗增光添彩。


  他从内心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并当作终身从事的事业,力所能及把它做出精彩和多彩,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在课堂上收获失望,让每一个家长能看到更多的希望。付出总会有回报,看到学校的成长、看到学生的成长、看到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海来乌前觉得所有的执着和努力都是值得的。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县级文明单位、绿色学校、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连续4年学校综合评估优秀奖,教学质量名列前茅。海来乌前也先后在2005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2013年被评为乐山市优秀校长,2014年获得四川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贡献奖, 2016年被评为乐山市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被评为峨边彝族自治县创建六好基层关工委工作先进个人。






以校为家,用爱托起失学儿童读书梦


  勒乌乡中心校地处偏远,全乡境内沟壑迭起,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师资力量薄弱。全校义务教育共有11个班级,576名学生,教师20名,10所一村一幼,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大部分学生上学路途十分遥远,多为寄宿生,全校老师基本都是既当老师又当“妈”,负责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学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注重养成教育,不仅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和卫生习惯的培养,还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学生影响一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巩固了学校的教育成果。师生安全无小事,每到夏天汛期和冬天冰雪天气的周末,他还得组织班主任接送学生上下学。他把精力和时间全扑在了工作上,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却无暇顾及自己的“小家”。繁重的家务劳动、照顾年迈母亲教育幼小的孩子等重担就落在妻子肩上。2016年妻子得了重病,一个人在成都就诊,繁重的家务由年迈多病的母亲料理,他依然坚持在岗位上。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地理环境,家庭贫困始终是全乡学龄儿童辍学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他老师周末都是双休,海来乌前却是特殊的“单休”校长。周五晚上回家,周日一早他就会返校,到校后第一件事便是查看校园每一个角落,安全隐患排查,周一第一件事是向班主任老师了解本周学生上学情况,对于那些因家庭贫困的孩子,他从来没有放弃的念头,每每都是亲自上阵,给予他们最多的关注,引导全校教职工给予最多的关爱。利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向社会各界寻求自助、向教育部门申请助学金等方式,尽一切努力留下每一个渴求知识的孩子。


  现在已毕业就读初一曲别苏林和六年级阿彝果田是家庭最困难的学生,海来乌前每月家访一次从未间断,曲别苏林还在母亲腹中父亲去世,生下来还未记事,8个月大时母亲改嫁他乡从未蒙面,从小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阿彝果田,父亲双目失明,母亲因家里太穷,丢下爷儿三走了不知去向,剩下的只有家徒四壁,生活困苦不堪。海来乌前从家里把这两个无望的孩子了带进学校,从此成了两个孩子的“妈”,穿衣、生病、所需费用和自己儿子平等对待,让他欣慰的是两个孩子性格活泼自信,学习成绩优异,提起这两个学生他更担心的是他们以后怎么走,走多远。在他的倡导下全校每名教师帮扶一名贫困学生。这一举动收到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社会上一对一帮扶的爱心人士越来越多。






爱生如子,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娃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特别是像勒乌乡这种每年靠种点玉米、土豆维持生活的贫困彝区,往往很多家庭是举家外出,只留年迈的老人和幼小的儿童留守。留守儿童和单亲或父母离异的学生,是学校里最容易出状况也是最需要关注关心的群体。这些孩子长年累月缺少父母的关爱,难免孤独、性格孤僻,为使留守儿童能快乐成长,享受关爱,勒乌乡中心校设了亲情电话,外出打工的父母把电话号码提供给学校,学校的电话提供给对方,通过亲情电话,互通情况。若发生问题,学校可以与家长直接沟通,互相商谈,共同处理问题。同时,孩子与家长之间,也可以利用亲情电话,互致问候,互诉要求,留守儿童打电话的费用由学校支付。


  作为寄宿制学校,学校还为周末不能回家或者家里没有父母老人的留守儿童设了专门的活动室,留守儿童可以在学校看电视,从荧幕上看新闻、听故事,寓教于乐。


  曲别阿枝是学校一名六年级的女生,父母离异,跟随父亲,其父亲常年在外地打工,平时由年老的爷爷奶奶照顾。由于她家离学校较远,所以每星期一到星期五都住在学校,到了周末才回家。由于成绩跟不上,极度厌学,但因其年龄尚小,家长只能把她放在学校。曲别阿枝的情况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现象,已经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受亲情关爱缺失,庭教育缺乏、她们的健康与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对于留守儿童的安全管理是学校的一项挑战。他带领团队进行有益的探索,不断地思考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海来乌前说“我们相信,只要继续努力,强化措施,创新工作方法和理念,就能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困难,他们才能幸福快乐健康地成长,将来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岁月写在青山绿水间,山花芬芳了大山的每一个黄昏清晨,每每听到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远远看到深藏在大山深处的五星红旗迎风欢舞,海来乌前总是泪迷双眼,19年的风雨、19年的坚持、19年的守候,都值得。没有鲜花的绚烂,也没有果实的丰硕,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三尺讲台,一块黑板,就是他的天地。没有雷动的掌声,也没有耀眼的花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用自己的善良、公正与责任撑起一片明净的天空,以春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去灌溉学生的心田。


  十几年来,海来乌前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每天平凡的工作中,用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去诠释校长的责任与分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一贯宗旨,长期以来,他恪守着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目标,严于律己,牢记党的教导,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为力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懈努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